
中國古代10大家規家訓
發布時間:2017-06-29     瀏覽量:3445   分享到:
中國古代10大家規家訓
很多家族,得以傳承百年,甚至千年之久,不是靠財富,而是德行,一種立根之本的德行。而一個家族的行為準則,思想教化,做人之本,又全部凝結于家訓之中。
諸葛氏家訓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三國時期諸葛亮,官至丞相,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為忠武侯。雖然如此高官,但是諸葛亮依舊以“淡薄”、“寧靜”來要求自己,要求家人。
朱氏家訓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朱子家訓》
朱伯廬短短幾百字的家訓從衣食起居到為人處世,朱氏家訓無不詳盡。朱氏家訓不僅規范著族人的生活習慣,更是思想道德的要求。
梁氏家訓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梁燾《家庭談訓》
梁燾一生為官正直,心憂君王,愛憐百姓,盡到為官的責任。
李氏家訓
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屬》
唐太宗本人虛懷納諫,為李家做出了典范。他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嚴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司馬氏家訓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司馬光《訓儉示康》
司馬光認為,有德行的人都是從簡樸中培養出來的,簡樸就會減少欲望,君子少欲就不會被外物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小人少欲就能自謹其身,節約費用,遠離罪過,使家庭豐裕。
歐陽氏家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歐陽修《示子》
歐陽修認為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恒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而成平行惡劣的小人。
曾氏家訓
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的家書,堪稱最全家訓,能做到堪比圣人。正國藩是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但其對子女的教育卻留給后人很多可借鑒的內容。勤奮、簡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后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劉氏家訓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敕后主辭》
劉備告誡兒子的話,好事要從小做起,積小成大;壞事也要從小開始防范。這句箴言不僅是劉氏家訓,也被其他家族奉為圭臬。
方氏家訓
貧賤而不可無者,節也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方孝孺《家人箴》
窮要窮的有氣節,富要富的有謙虛。剛正不阿的方孝孺完美詮釋了這句家訓。方氏的《家人箴》,在歷史上培養了無數志士名人,英雄豪杰,在今天,對哺育一代新人也做出有益的貢獻。
吳氏家訓
器量須大,心境須寬。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余。——吳麟徵《家誡要言》
吳家做人講境界,講格局,但更注意細節。有時細節會決定成敗。明末著名大臣吳麟征從自己的切身的從政經歷、社會閱歷和時間觀察中總結出了許多為人、為學、修身、齊家、經世、濟邦的人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