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追飛機的孩子到大國工匠
發布時間:2017-07-25     瀏覽量:2116   分享到:
從追飛機的孩子到大國工匠
——記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王剛
這是一篇青年人仰望藍天、追逐夢想的勵志故事。
講述了全國勞動模范、第十三屆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中航工業沈飛數控加工廠王剛從一個懷著航空夢想的青年小伙兒,到身無長技走入廠房成為銑工,一路篤行自強、敏學創新,終在平凡的一線崗位琢磨成器、淬火成鋼,達成一代大國工匠的心路歷程。
追飛機的孩子
在沈陽飛機制造廠邊長大的孩子多多少少都對天空懷有憧憬,每當有一款飛機御風起航,拉著白線消失在遠空,地面上的孩子就起勁兒地追逐著飛機的軌跡奔跑。王剛就是那個追飛機的孩子,稚嫩的心里埋下了小小的“航空夢”。
進入青年,王剛不再追著飛機奔跑,而是更加篤定少年時許下的航空理想。王剛動手能力強的天賦逐漸顯露,他熱愛手工,時常鉆研一些工藝技法,“做不了駕駛飛機的藍天英豪,那就做平凡光榮的飛機制造工人”。文化課成績優秀的王剛放棄了老師建議他參加中考進而到高等學府深造的人生規劃,而是“執拗”地考取了沈飛技校,邁出了實現理想的第一步。
1999年,王剛從沈飛技校畢業,以成績優異被沈飛公司錄用,成為一名普普通通的銑工。第一次走進這個兒時繞著跑了不知多少圈的航空工廠,第一次站在腦海中演繹無數次的車床邊,第一次拿起了注定相伴整個青春壯年的卡尺銼刀,王剛享受每一個第一次的新鮮感,享受廠房里轟鳴的響動和熱火朝天的繁忙。他知道,年輕的生命在這一片嘈雜和一方銑床的天地里有了新的坐標。
十年淬煉航空夢想
王剛入職之初,正值世紀交替,世界格局動蕩不安。1999年,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美國飛機轟炸,國際社會一片嘩然,國內聽聞群情激奮,加強國防裝備體系建設的指示將中國航空工業推向歷史轉折的路口,一大批重大專項紛紛上馬。義憤填膺、躊躇滿志、報國心切,懷著復雜的情緒,年輕的銑工王剛被分配到殲8飛機生產任務中,負責飛機前大梁加工。在工作中王剛勤于求教,悉心鉆研,早上5點到崗,常加班至深夜,每月至少工作300小時,連續多年全年無休,下班了還不停琢磨工藝技法。“什么時候來找王剛,什么時候就見他瘦高的腰背彎成了一張弓,趴在車床邊忙活”,這是同事們對王剛的印象。
王剛拒絕埋頭傻干,對自己有著清醒的定位:作為當代產業工人不僅要具備高超的操作技能,也要有專業的理論功底。基于這種認識,王剛在主動拜名師學技藝、用心揣摩苦練基本功的同時,還不忘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他先后自費2萬余元購買了專業書籍,幾乎將所有的業余時間用在學習上。王剛積極參加項目研制的技術攻關及技能大賽,不斷磨煉自己,從中尋找差距和不足。勤學苦練終于結成了碩果,廠房里,王剛成為大家公認的“銑工專家”和專治數控生產中各種疑難雜癥的“妙手神醫”。例如,王剛根據零件的特點和工藝要求,花費數年時間潛心鉆研,無數次模擬實踐,最終解決了銑削加工難題,使加工精度可以達到0.005毫米,這比一般數控機床的加工精度(0.008~0.010毫米)還要高,堪稱銑削加工領域的奇跡。賽場上,2008年,他參加“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提前半個小時完成參賽作品,以優異的成績奪得銑工冠軍。4年后,他參加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再登巔峰,成就了“雙冠王”的美譽。
“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王剛用10年時間淬煉著自己年少時的航空夢想,他深知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要想實現人生的更大的價值,就要在不斷迎接挑戰中扛起更重的責任。
分享與創新彰顯工匠精神
在中國傳統匠人文化中,絕活兒是手藝人的鐵飯碗,是保證一家老小溫飽的“一招鮮”,輕易不能外傳。
2010年,剛過而立之年的王剛肩負起新的使命,沈飛成立了第一個以員工名字命名的班組“王剛班”,他任班組長。然而,年輕的班組長王剛知道,“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爭艷春滿園”的道理。作為團隊帶頭人,王剛深知分享與創新是推動技術進步的源動力,是傳統工人向大國工匠轉型的必備素養,是中國高端航空制造業戮力前行的時代要求。于是,他白天利用班組會把自己多年總結積累的加工絕活與大家分享,晚上通過社交軟件與班組成員進行經驗交流,共同研究技術,攜手創新實踐。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王剛班形成了“點子最多”“精度最高”“速度最快”“質量最好”的“四最”工作風格,逐漸成長為能人聚集的高手團隊。在王剛的帶領下,“王剛班”先后獲得了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安康杯”競賽優秀班組、中央企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班組成員累計7次奪得全國、省市技能大賽冠軍。
2011年,沈飛成立了王剛勞模創新工作室。“哪里有技術難題,哪里就有我們勞模創新工作室。”這是王剛在工作室成立之初做出的承諾。目前,工作室集聚了方文墨、孫飛等一批來自公司不同工種的各級技術精英54人。工作室堅持以“顧問專家領軍、生產攻關同步、創新育人并舉”為導向,以面向科研生產解決技術難題和生產瓶頸為目標,實現大量的技術革新、生產攻堅、工藝改進的目標,共完成技術革新和工藝改進480余項,創造經濟價值2億多元。
日前,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高技能人才表彰大會上,王剛榮獲我國高技能人才最高政府獎項中華技能大獎。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座談會上表示,高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干和優秀代表,是創新技術技能、創造社會財富的重要力量,在推動技術創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正如長年采訪王剛事跡的沈飛報記者吳加舜所說,他多年與王剛的接觸過程,他撰寫與王剛相關的新聞稿件的過程,也是他在不斷走進一個獨立、優秀人格的過程。時代賦予了王剛這樣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輕產業工人嶄露頭角、實現價值的廣闊舞臺,而他并不恃才傲物,也拒絕淺嘗輒止,而是影響身邊的人篤行自強、敏學創新,踐行航空報國的使命榮譽,為所有奮戰在航空工業一線的技能工人樹立起大國工匠的精神榜樣。(來源:中國航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