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中秋
發布時間:2017-09-30     瀏覽量:2336   分享到:
又到中秋
在我的印象中,中秋節算是我心中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節日。它就像中華民族一個古老的特產一樣,有著濃濃的中國元素。
說到中秋,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節日“標配”——月餅。雖然不是很喜歡甜食,但對于月餅的感情卻是別樣的濃厚。我的家鄉在榆林鎮川,老家的月餅很簡單,就是一層金黃酥脆的皮兒包著最簡單的五仁餡,用傳統的圓筒土爐子烘烤制成。兒時的記憶里沒有烤箱,總覺得爐子烤的更有人情味兒。除了老家的月餅,陜北還有爐饃、果餡、土月餅等,口味豐富,各有特色。
其實,月餅很少在家做,一來沒裝備,二來也是技術活,一般人做不了。所以那會兒大家都是自己準備材料,然后大包小包地送到做月餅的店鋪,做好了付點手工費即可。制作過程大致一樣,只是自己根據家人口味搭配餡兒。其他工序從揉面到包餡兒,然后放入模子成型,再在月餅中心點個小紅點,一個個圓潤惹眼的月餅就做好了,最后分批入爐,慢火烘烤,翻幾個來回,成色均勻金黃的月餅便可出爐了。剛出爐的月餅最好吃,熱乎乎的香氣撲鼻,一口下去,皮兒的香酥與餡兒的甜蜜一起沖擊你的味蕾,感覺真的香極了。一般人家都會做百十來個月餅,送一些給親戚朋友,一來讓大家嘗嘗,分享喜悅;二來圖個團圓平安,圖個喜慶吉祥。
時光荏苒,一恍十幾年過去了。留在腦海印象最深的,就是中秋那天一家人會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晚餐,然后搬著桌椅板凳到院子里,擺上水果和月餅,賞月乘涼,愜意地品嘗著生活的滋味,憶過去,話未來,暢所欲言,笑聲不斷,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只是,這樣的團聚從離家念大學開始,就變得稀少珍貴。隨著在外漂泊歲月的增加,越來越深刻體會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含義。
茫茫人海,游子遍布天涯,多少人在這一天寄相思于明月,于是中秋夜便顯得含情脈脈。正如在書上看到的一段話:在這個節日里,無論你在山之南,還是水之北,或是蒼云之下、藍海之上,都會在這個金桂飄香的夜晚,放飛對家人的思念,對遠古的情愫,飲一杯美酒,讓真情流露。
最美的季節里綻放最美的花朵,誕生難忘的節日。海內外的中華兒女、炎黃游子,讓我們一起在中秋夜月遙望家鄉時,記得一聲問候,心若近,天涯比鄰;路雖遠,鄉情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