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思路決定明天的出路
“思想有多遠,人就可以走多遠”是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無論對企業來講,還是對企業人來講,就是“思路決定出路”。企業的管理者必須站在未來發展的高度,用超前性、預見性的思維,協調解決內外部面臨的各種風險,樹立六種意識,規劃發展藍圖,才能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做大做強,長盛不衰。
一、要樹立危機意識孫子兵法說“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世界上沒有長盛不衰的企業,只有面對危機不斷進取的企業。無論是今天“創業艱難百戰多”的困難時期,還是“只爭朝夕”、抓住機遇,以正確的決策使企業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建設目標,管理者及廣大員工必須明確企業面臨的各種困難和危機。
二、要有大局意識古人說“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就是說人的言行做事不能目光短淺,要從全局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大局就是全局,就是發展趨勢。凡是涉及企業建設發展的根本利益和前途命運的事,就是大局。所以無論是管理干部還是一線的員工,都是整個企業的組成部分,只有每一個人胸懷大局,把自己負擔的責任與公司發展大局聯系起來,認清自己努力的方向,才能工作得有目標、有意義、有章法、有輕重緩急,才能真正取得實效。否則,必然會為謀求局部利益而影響全局利益,為謀求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最終給企業的利益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三、要有創新意識英特爾總裁安迪·格羅夫說:“創新是惟一的出路,否則競爭將淘汰我們”。作為現代化企業,必須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必須擁有適合企業發展的管理理念和體制機制。創新不僅僅是設備的更新、技術的更新,更重要的是企業管理理念的創新、發展思路的創新。在創業的起步階段,需要的不僅是謹小慎微、穩扎穩打的謹慎;更需要敢于抓住機遇,樹立做大做強的雄心,采用超常規的發展模式,在激烈的競爭中迅速脫穎而出。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管理者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來自大量的工作實踐。鄧小平同志指出:“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條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
四、要樹立責任意識責任是一種職責、一種義務、一種使命。樹立責任意識可以促使管理干部和員工產生完成使命、履行職責的精神力量,無論對領導干部本人,還是對企業、對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種精神。管理層的責任就是管理和落實。管理者的責任意識就是對企業負責、對員工負責、對自己負責,在安全生產、經營管理方面成為一個對企業建設發展有影響的人。責任是產生動力的前提,責任是完成任務的基礎,所以,只有樹立責任意識,才能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工作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管理者的基本能力是與領導進行有效溝通、與員工進行有效溝通、與管理者自己進行有效溝通,只有溝通才能傾聽不同的聲音,只有溝通才能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五、要有人才意識松下電器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在出產品前先出人才,在制造產品前先培養人才。”企業是團隊力量的結合體,成功的企業靠的是團隊的精神而不是個人能力。所以,培養一支優秀的員工隊伍,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是企業走向成功的關鍵。
著名企業管理學教授沃倫·本尼斯說:“員工培訓是企業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戰略性投資”。聯想控股主席柳傳志說:“人才是利潤最高的商品,能夠經營好人才的企業才是最終的大贏家”。可見人才對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養人才、儲備人才、使用人才需要企業的管理層明確人才對企業的重要性,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培育機制、引入機制和使用機制。
六、要有文化意識對于國家和民族,文化是一種歷史的沉淀、一種精神與文明的體現、一種意識形態的價值取向。對企業來講,文化是企業的精神、是企業人的風貌、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核心價值觀。企業的發展需要文化的支撐,企業人的發展需要文化的引領,企業是“硬件”、是“骨骼”;文化是“軟件”、是“精神”。
總之,企業的成敗決定了企業人事業的成敗;企業人的六種意識決定著企業建設發展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