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國資 | 改革發力 多點突破 陜煤集團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發布時間:2022-12-12     瀏覽量:2039   分享到:
為貫徹落實省國企改革領導小組會議暨陜西西安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專項工作組會議精神,大力宣傳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系統企業在改革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和顯著成效。即日起,“陜西國資”微信公眾號開設“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典型案例”專欄,展現國資國企是如何充分發揮典型引領的示范作用,推動改革工作走深走實。改革發力 多點突破
陜煤集團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陜煤集團”)是陜西省唯一進入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百佳名單的企業。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以來,陜煤集團以陜西西安區域綜改試驗為契機,以塑造一流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促進改革發力多點突破,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全力打造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2022年上半年,陜煤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307億元,同比增長15.2%;實現利潤223.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盈119.1億元,在世界500強榜單中連年穩步提升,位列第209位。
一、高質量黨建引領,建實立企之基,打造一流的治理競爭力
一是堅持“中國特色”,完善現代企業治理體系。全面落實“兩個一以貫之”,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國企改革全過程,融入企業治理各環節。全面實現“兩覆蓋、兩建立”(各級黨組織“第一議題”制度全覆蓋、董事會應建盡建全覆蓋;黨委前置研究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全建立、董事會重大決策部署跟進督辦機制全建立),科學厘清各治理主體權責邊界,明晰決策程序和運行規則;全面修訂完善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等16項改革文件與“四會一層”及各專業委員會議事規則系列配套制度;外部董事占多數企業完成率達100%以上。所屬企業開源證券入選國務院國資委公司治理示范企業。
二是突出“企業特點”,構建企業戰略管控模式。按照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功能定位,圍繞陜煤發展戰略、產業特點和運營特色,重塑“分層架構、分類管控、分別發展”的管控模式,實行“小總部,大產業”格局,發揮投資引導、專業管理、資源共享、高效協同效應,提升集團整體競爭力。明確集團總部戰略決策、資源配置、資本運作、風險防控、考核評價等核心職能。優化“集團—板塊—企業”三層構架,推動集團管控模式以“戰略管控+核心運營”模式轉變;著力于試體制、試機制、試模式,發揮出“管資本”模式的最大效能。
三是聚集“人才保障”,打造一流人才隊伍支撐。落實黨管干部、黨管人才的原則,先后實施了干部年輕化“百人工程”、思創高管院管理人才選育工程。創新人才聚集機制,拓寬選人用人渠道,實施創建世界一流企業人才發展專項計劃,推進一流企業人才隊伍建設三年實施方案;總體推進經營管理、專業技術、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落實首席工程師、管理、技術、技能等多序列崗位管理體系,建立三支人才隊伍縱向晉升、橫向貫通機制,支撐保障集團發展戰略。以“奮進者文化”為引領,凝聚發展“精氣神”,營造干事創業氛圍。二、堅持有進有退,夯實興企之本,打造一流產業競爭力
一是因時而“進”,爭做國有資本布局優化主力軍。確立“以煤為基、能材并進、技融雙驅、零碳轉型,矢志打造世界一流企業”的發展戰略并賦予新內涵,推進產業有進有退,構筑產業發展獨特優勢。煤炭主業建成多個千萬噸級現代化智慧化礦井群,2021年煤炭產量超2億噸,先進產能占比達到95%,智能化開采率達到90%;構建長江中游通江達海、鐵公水多式聯運及儲配基地的大物流體系,支撐起“沿海看國能,中部看陜煤”的市場格局;投資上千億在建榆林化學煤炭分質清潔利用項目,探索現代煤化工新材料和煤炭清潔綜合利用新路徑,圍繞煤炭主業開采、運輸、銷售、轉化,構建科研、技術、人才、資本、物流協同發展的綜合優勢。
二是因勢而“新”,爭做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實踐者。堅決落實國家“雙碳”戰略部署,推進產業鏈價值集中的重點項目,制定“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計劃和工作方案,聚焦行業共性技術,加大產業轉型力度,大力布局數字化經濟、新能源,積極開展“源、網、儲、荷”綜合能源管理;通過資本市場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投資總規模超300億元進入新能源(光伏、鋰資源、碳纖維等)、新材料、新經濟、能源互聯網等科技創新行業產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固廢液體綜合利用,制定治理規劃方案及重大項目落地。全力實施新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為集團布局新產業、探尋新動能、孵化新項目、發展新經濟,打造了具有陜煤特點的產業發展生態圈。
三是因業而“退”,爭做提質增效改革攻堅排頭兵。陜煤集團以強化“兩非”“兩資”清理為抓手,持續推進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截至2021年底,完成僵尸企業處置、虧損企業治理、剝離非主業、“壓減”工作等184戶。目前集團總資產超過7000億元,實際運行的各級企業戶數300多戶,實現各類資源要素向競爭力優勢明顯的核心主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同時,強化風險防控,嚴控投資、債務、法律、安全、環保等重大風險發生;建立由審計牽頭、紀檢、監察、巡察、監事會等部門組成的大監督機制,促進各監督職能協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三、聚焦創新驅動,鑄就強企之器,打造一流科技競爭力
一是全面激活創新要素,構筑科技管理新模式。以國家行業和全省經濟發展戰略任務為引領,聚焦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突破,系統整合內外科技資源,不斷充實完善科技創新“資金、平臺、人才、技術、機制”五大核心支撐要素。建成了以6個國家級科研平臺、50余個省級科研平臺、2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和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為核心的創新平臺集群;先后在西安研究院的基礎上,組建了上海、北京、深圳、日本、德國等6大研究院和省內7大基地為支撐,構建起國內東西南北協同、國內外聯合創新格局;陜煤研究院成功入選“科改示范企業”。二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以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為依托,面向科研院所以及一流科技創新型企業,組建新能源、新材料、碳中和等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深入開展科研成果中試和工業化試驗,大力推動應用科學技術支撐提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優勢互補、相互支撐的創新平臺集群。黃陵礦業煤礦安全智能開采實驗室獲批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第一批掛牌組建重點實驗室,組織申報省級企業技術中心8家。目前已建成7個國家級平臺,52個省部級創新平臺,擁有院士專家工作站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三是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力加強“卡脖子”技術攻關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秦創原陜煤集團技融雙驅創新中心,通過資本運作、股權投資等方式引入外部技術與資源,加快創新項目的研發、孵化及科技成果轉化,構建科技型優勢產業集群,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依托秦創原創新平臺,瞄準聚合物領域世界領先技術,立足原創性的革命技術成果,在高端彈性體、特種多元醇、可降解材料等三個方向,持續打造研發與應用一體化產業鏈。
來源:陜西省國資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