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擁有幾千年歷史底蘊的文化大國,也是沉淀了許許多多的文化習俗和流傳,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等等,每個節日都有每個節日的意義。不同于春節的除舊迎新,清明的紀念先人,中秋的闔家團圓,國慶的舉國歡慶等等,端午節有著它獨有的習俗和意義。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它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習俗流傳了。關于它的傳說也是五花八門,但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還要屬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跳江了。屈原原本是楚國的大夫,楚國戰敗國破后,屈原悲憤交加懷抱大石跳江而亡,沿途百姓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情懷,紛紛扔粽子到江中,以免江中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每年的這一天就成了端午節了。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端午節是統一的,端午節的過發卻花樣百出,賽龍舟,包粽子,系花繩,佩香囊,喝雄黃酒。每一樣都承載著人們對屈原精神的緬懷和對傳統文化的贊揚。
每年的端午,也是我最開心的日子。鄉音難改,成年人的奔波和辛酸使得端午節的假期陪伴也成為了一種難以言說的享受。回憶小時候的端午節最有意思了,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外婆和媽媽總是早早的就起床準備了,先要把粽子葉、馬蓮提前泡水里,還有紅棗,蜜棗、葡糖干、糯米等等準備就緒,就開始了包粽子工程,包好放大鍋里蒸十幾個小時,那香甜的味道把人饞的口水直流。幼時嘴饞老是問大人熟了沒,熟了沒,在鍋邊轉悠。這時堂姐就會拉著我編花繩子,五顏六色的彩線和鈴鐺,在她的手里穿梭一會兒就成了一條好看的手鏈。老人們總說戴花繩子辟邪防蟲,那會對此深信不疑。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達,忙碌的人們似乎已經對很多的習俗不以為意了。但是端午節吃粽子還是保留了下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都是歷史的產物和智慧的結晶,希望我們能發揚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