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是真相的影子,在影子里能看到謊言所折射出的人心。”無論是《白夜行》還是《嫌疑人X的獻身》,東野圭吾的“情感套路”是其中一方以“自我毀滅”來守護深愛著的另一方,《祈禱落幕時》也不外乎此。 書里呈現了父愛和母愛兩種親情之愛,任何一種感情,脫離常規,都會霸道而沉重。舞臺劇導演淺居博美的父親,為了保護女兒免受法律制裁,三十年用假身份隱姓埋名地生活,憑著書信或在人海中遙望來彼此支撐。警察加賀的母親因抑郁而逐漸失去自控力,為避免傷害兒子,離家出走,在自責中病逝。

為人父母后,我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我:為了以身作則,刷手機、追劇、應酬、垃圾食品,都得戒掉;為了孩子將來,躺平、無為、今朝有酒今朝醉,想想就后背發涼,起身行動;為了不被落下,報班、輔導、糾偏,每天都是一場戰斗。面對子女,能量守恒定律越來越凸顯,父母的自我需求逐年降低,只為滿足子女越來越多的需求。 這是常規家庭的常規親子關系,在起伏度較小的情感曲線中,矛盾與本質會被我們忽略。東野圭吾在《祈禱落幕時》,用極端和文學化的手段,把這種父母之愛放大了。 “愛”是一切的答案,它既是力量,也是負擔。身為父母,怎么去愛孩子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度”。管得松了,有一句話在頭頂縈繞“在哪里投入越多,哪里才會發光出彩”,你不投入精力,孩子可能會被堙沒;管得緊了,有一百句話在頭頂飄過:要給孩子快樂的童年、愛太沉重會激起反抗、不要把自己的欲望加在孩子身上…… 看《祈禱落幕時》,我不由得想一個問題,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到底能發揮多大作用。加賀的母親與博美的父親都用犧牲自我的方式愛孩子,并沒有為孩子換來理想中的幸福;從小缺乏完整父母之愛,但加賀與博美都事業有成。如果父母對子女的“輻射”,只能發揮一點末端作用,那就沒必要完全燃燒自己,用沉重的愛壓自己、壓孩子。為人父母更需要清醒的智慧,有人總想著在孩子身上付出幾分,孩子就得相應地優秀幾分;還有人沒付出幾分,卻要求孩子成倍變優秀。 博美和加賀的父母,在現實的逼迫下,失卻了清醒的愛,選擇用極端方式愛孩子,卻傷害了更多人,讓愛變得殘酷、沉重。如果我們有選擇,就該珍惜這種機會,選擇一種平衡的愛:父母與子女終究是兩條人生線路,我們都努力往前走、往直走,期間有陪伴、有關愛、有指引,而不是羈絆、重壓、漠然。父母與子女終將成為兩條軌道上的列車,只要有溫暖的愛伴隨始終,各自的道路就沒有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