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農民工”到“全球工匠”
發布時間:2017-09-12     瀏覽量:1918   分享到:
從“農民工”到“全球工匠”
——記“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玉村
他,初中沒畢業,卻能讀懂研究生看不懂的圖紙;他,不是慈善家,卻對待在國外的農民工親如兄弟,在國內帶動周邊100余戶貧困家庭脫貧致富。他就是日照市嵐山區中樓鎮彭家峪村農民工、“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玉村。
截至2017年5月份,張玉村帶領國內1400余人在國外務工,其中國內、國外大學生、工程師43人。他帶領的施工隊年產值近億元,創收外匯2億多元。目前,在世界第一條沙漠高鐵——沙特麥麥高鐵項目部擔任橋梁作業隊的一名隊長。
14歲那年,初中未畢業的張玉村隨著農民工大潮到處打工,1991年開始到中鐵十八局二公司、國際公司工作至今。1992年參加南昆鐵路南盤江特大橋始,跟隨中鐵18局轉戰國內外各施工項目24年,積累了豐富的橋梁施工經驗,多年來參與施工的橋梁40多座、世界級特大橋10余座,涵洞及其他結構建筑物不計其數,在國內外得到了領導、業主、監理的高度評價。
從18歲打工開始接觸橋梁道路建設開始,張玉村深感自己知識的欠缺,懂得了科學文化的重要。于是,他決心在認真工作的同時,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文化素質,做一個合格的農民工。24年來,他只要有空,他就跟領導、工程師、老師傅學習知識,因初中未畢業,文化基礎薄弱,在看施工圖紙、工程施工設計圖上尤為吃力,這時的張玉村就下定決心自學幾何、工程力學、建筑學,他省吃儉用購買了書籍,閑暇時就自學,遇到搞不明白的問題就去問工程師、老師傅,有時即使在吃飯時也是邊問邊吃,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饅頭上”,在求知路上,其間的點點滴滴和實踐困難不勝枚舉!就是在這許多的努力付出下,他刻苦鉆研,持之以恒,終于掌握了過硬的橋梁、道路建設技術。正是靠著對橋梁建設的執著堅守和一個中國農民的質樸情懷,只有初中文化的張玉村,如今,不但能與外國工程師交流,而且還收了3名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大學生徒弟。
有一年張玉村參與承建麥麥高鐵,由于鐵路橋復雜段,最大寬度達到72.6米。面對沙特日常四五十度的高溫條件下,極端高溫達到55度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地避免了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形成的高溫易開裂問題,是張玉村和他的橋梁作業隊必須解決的難題。當地人不認可原先的施工方案,張玉村參與專業技術人員會議探討方案,并發揮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大膽提出了高溫混凝土冷凝澆筑施工技術。并重新設計了符合當地地理特征情況的方案,贏得了西班牙和比利時監理的高度認可,確保了鐵路橋的質量,被這幫挑剔的外國專家稱為“玉村奇跡”。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和中國“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國農民工已成為國際建筑市場展現中國形象、鑄造中國品牌的中堅力量。通過張玉村在麥麥高鐵的故事,也讓世界看到了在互聯網+時代,中國農民正成長為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既緊跟國際技術前沿,學會并掌握了集資源配置、施工計劃、施工節點于一體的大型道路項目建設技術;更恪守并強化了中國工人追求建橋工藝精益求精的 “工匠精神”,同時也折射出了“中國農民——中國素質——中國速度——中國品質”的時代內涵和重大國際影響。正如在國際市場打拼16年的張玉村自豪地說:干一行要愛一行、鉆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42年前,我父親給我取名時,只是希望我今后能成為我們彭家峪村里的一塊寶玉。但我父親沒有想到,我不但走出了彭家峪村,走出了山東,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世界,成為一名“中國工匠”,而且成長為 “地球村”中的優秀村民,成為“全球工匠”。
張玉村,不僅是“橋梁大拿”,更是鄉里鄉親的大善人,多年來幫助的困難職工、貧困鄉親更是不計其數。家鄉是貧困村,富裕后的他不忘父老鄉親,投資2000余萬元興建日照玉村高效農業示范園,重點建設集高標準蔬菜大棚、水果大棚、旅游采摘觀光大棚,辦公樓、蔬菜加工車間、恒溫庫等一體式現代高效農業旅游采摘園區。截至目前,已完成項目主題建設,進入工程收尾階段。同時他積極支持我鎮扶貧工作,結合其興建的主題園區與鎮扶貧辦達成2017年中樓鎮峪子社區冬暖式蔬菜大棚建設扶貧項目,該項目為承租式運營管理。現已建成高標準冬暖式蔬菜大棚11個,2018年即將投產,預計可實現項目收益20余萬元。屆時可實現周邊167戶297名未脫貧人口年人均增收500元左右、解決貧困鄉親的就業問題提供崗位110余個。這一切,鄉親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故而有口皆碑稱其善人。
張玉村,一個山溝里走出的普通農民的發展歷程,更是中國農民、中國素質、中國形象、中國品質、中國創造的發展歷程,也正是今天中國大步前進的時代強音。